从电影《抓娃娃》看极端教育的启示


现如今,“开心麻花”在国内电影市场上的号召力已经有所下降,许多观众甚至将其视为烂片的代名词。然而,脱胎于这个团队的闫非、彭大魔、沈腾和马丽这一黄金组合,凭借新片《抓娃娃》用实际表现证明,仍然具备卓越的喜剧实力和影片质量。我相信,这部电影会在暑期档取得相当不错的票房成绩。

《抓娃娃》讲述了一个看似贫困的家庭,其实是一对富豪夫妇在演一出大戏,以此来教育他们的儿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让人想起印度电影《起跑线》和经典佳片《楚门的世界》,它更像是对我们社会中因贫富差距和教育焦虑所产生的异化情绪的一种投射。尽管《抓娃娃》还称不上是笑中带泪、升华主题的佳片,但该有的喜剧元素它都有。

影片的故事灵感来源于一个经典段子:当进入成年后,父母突然告诉你,你其实是个富二代,有一大笔财产和事业要继承。当这个段子被扩展成电影,喜剧的底色立刻得以营造起来。影片将重心放在了真相揭露之前的“骗”上,用荒诞的故事情节制造了大部分笑料。

主要笑点都集中在马成钢一家人欺骗儿子马继业的场景中,相比起穷人装富的辛酸,富人装穷显得更加安全和有趣。尽管它还是“高配版小品”的套路,但效果不错。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一幕假灵堂的戏码,高考前的马继业意外发现假扮奶奶的老师打篮球,为了消除他的疑虑,父亲马成钢只能安排老师假死,仓促带来的漏洞百出的灵堂场景让人捧腹大笑。

影片的两位主演,沈腾和马丽的表现依然令人满意。沈腾饰演的马成钢凭借多年的假环境培养儿子,展现了强大的决心和毅力,马丽饰演的春兰则在不认同丈夫情况下也全力配合。两人抓住了角色的“装”字特质,演绎自然,喜感十足。

尽管《抓娃娃》节奏不算好,偶尔会冷场,但还是不乏让人发笑的地方。影片背后反映的是富人装穷的极端教育,这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话题。

马成钢自己小时候家境不好,长大成了富豪后发现大儿子马大俊因过度溺爱而被“养废”,于是决定用穷养环境来教育小儿子马继业。这种复刻自己成长轨迹的方式实际非常具有争议,用假装的贫穷环境来教育孩子,其实暗藏着巨大的“钞能力”支撑。普通家庭无法像电影里那样持之以恒地欺骗孩子,更多的是偶尔的“善意谎言”。

影片中,马成钢的策略初期看似成功,马继业成为勤俭持家、孝顺长辈、勤学苦练的好孩子,但虚假的环境失去了正常生活的滋养力。比如为了教儿子“市场眼光”捡水瓶,马成钢包下球场让一家人捡瓶子,这种搞笑的情节让人感觉与皇帝用金锄头种地一样荒诞,难以真正教育孩子。

影片看到中后期,越看越觉可怕和瘆人。面对成年人各种各样的谎言和玩弄,马继业的世界观开始动摇。最后,他放弃了高考,最终进入了体育学院,选择了长跑项目,不再盲目听从父母安排,开始寻求自己的道路。

马成钢的两个儿子虽各自行了自己的路,但他们都有试错的机会,有父亲在背后兜底,影片并未走向彻底的悲剧。但如何教育孩子,电影并未给出答案,只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方法不可行。

众多银行合作火速出入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