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狂想》:昆汀眼中的70年代好莱坞迷影记


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狂想》(Cinema Speculation)中文版本终于在首发近两年后面世。这本书其实很难被定义为单一体裁,它是昆汀在疫情期间创作的结晶,融合了影评、对好莱坞特定时期的断代研究、一小拨影人的趣闻轶事以及昆汀的个人回忆。

对于昆汀的忠实影迷来说,这本书可能并不“新鲜”。因为昆汀近年来在播客界十分活跃,先是为自己经营的New Beverly Cinema官方播客献声,最近又与Roger Avary合开了一档播客节目,在其中大谈自己钟爱的老电影和老影人。因此,书中的许多观点和信息对熟悉昆汀播客的粉丝而言并不陌生。

《电影狂想》实际上更像是昆汀多年来积累的电影见解和知识的一次整理和整合。如果你是一个狂热的昆汀粉丝,书中的很多内容你可能已经接触过多次;但如果你喜欢昆汀并信任他的电影品位,但没有时间听他的播客和采访,这本书无疑是一个绝佳的代替。

昆汀的这本书主要讨论了1968年至1981年间的好莱坞电影,刚好是他上部电影《好莱坞往事》所及的时间范畴。昆汀坦言,他选择这段时期是因为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对这些电影的观点,而对现代电影和同行发表类似严肃评论可能会得罪人。

类似于《好莱坞往事》的设定,《电影狂想》也包含了大量的“假设”(What If)式推测。昆汀在书中探讨了诸多电影可能的另一种发展路径,如如果布莱恩·德·帕尔玛接拍了《出租车司机》,这部电影会变成什么样?这些猜想贯穿全书,让人不禁深思好莱坞的历史是否就因一个决定而完全改变。

例如,昆汀探讨了越战老兵题材复仇片《滚雷》(1977)的三种剧本版本——保罗·施拉德的原创剧本、海伍德·古尔德的改编剧本以及约翰·弗林的最终成片。他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施拉德的剧本真的拍成电影,它会像现有的《滚雷》一样成功吗?

昆汀也在书中频频猜想不同的选角和结局会对具体电影产生怎样的影响,如“如果‘督爷’杰夫·布里吉斯主演《出租车司机》,这部电影会如何?”、“如果帕西诺和德尼罗出演了史泰龙的《陋巷风云》,这部电影会变成什么样?”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影狂想》像是昆汀对好莱坞电影正典秩序的一次挑战。他颠覆传统影评的严肃性,以他崇尚的“低俗”审美重新定义电影价值。对于他而言,电影不需要有深刻的文本和意识形态,只要能通过技巧和趣味打动观众,就能取得胜利。

然而,昆汀的这种颠覆尝试并非没有失败的例子。如他与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合作的《刑房》票房惨败后,他意识到,B级片的狂欢路线并不总是能被市场接受。随后的一系列作品如《无耻混蛋》、《被解放的姜戈》、《好莱坞往事》则走向了更符合主流市场的路线。

尽管昆汀的观点挑战了许多电影理论和老牌导演,但他的讲段子能力和独特的电影讲述方式,却让人无法忽视他。他对电影文本或许没那么细致,但他对电影观众心理的剖析却是一绝。此外,昆汀对电影的深情也在书中流淌,这种深情在他描述演员和电影中的经典角色时显露无疑。

总体来看,昆汀通过《电影狂想》展示了他对好莱坞的独特理解和热爱。尽管昆汀的电影观有时候显得草根和反精英,但他毫无疑问是电影界一个重要的话语者,影响力深远。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能感受昆汀作为影迷的纯粹热情,还能一窥他作为导演的独特视角。

众多银行合作火速出入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