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一位妈妈在网络上分享了自家孩子的数学试卷,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试卷中一题给出了病人的体温统计图,并询问考生“从以上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孩子回答:“这个病人快好了。”却被老师扣掉了4分。这一扣分引发了许多穿着白大褂、显示医生身份的网友纷纷“联名上书”,表示孩子的答案并没有错,应把4分还给他。
根据体温表显示,从39.5℃降到36.7℃,人体正常体温范围在36.3℃到37.2℃之间,虽然题目没有提供病人的年龄、性别和其他检查数据,但是单从体温来看,这位“病人”的高烧症状得到了稳定和改善。有儿科医生表示:“尽管体温控制下降可能与使用了激素等抗炎药物有关,但病情大概率在好转。”因此,孩子回答“这个病人快好了”是符合事实与逻辑的。这一回答不仅展现了他对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结合,更显出了一定的严谨性,这4分确实扣得冤枉。
此事引发了大量讨论。有网友认为,这是数学试卷,理应考核数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答案没有展现出数学特性,被扣分合情合理。可是,更多网友倾向于支持孩子的答案,认为当今不少考试题目强调学科融合,不应该用学科框架束缚学生的思维。既然试题包含生活元素并考察综合能力,那么就不该打压学生的发散性思考。
这道开放性的试题,提问指向不明确,答案也不唯一。在这种情况下,执着于“标准答案”不合理。孩子不仅看到体温的变化,还关注到数据背后的人,表现了观察力、判断力和同理心,是有温度和情感的答案,虽然并不标准,但十分珍贵,不应丢分。
一位普通学生考试中的4分小题,引发了大众如此关注,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理念和质量的关心,对僵化应试教育的不满。公众期待教育能更人性化,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想象,培育开放、创造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完整的人”。
大家的热议背后,是不断增强的对“填鸭式”教育模式的反感与拒绝,以及对教育本质的更高追求。学习不仅是背知识和记解题方法,而是训练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积累知识沉淀,开启兴趣和创造力的源泉。教育部也常强调,作业和考试应具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要关注孩子的天性,鼓励多思考、多探索。
由此,每个教育工作者,甚至每个与孩子接触的人,都应尊重孩子的独特思考,鼓励他们探索未知,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不同答案。因为,人生并无标准答案,唯有不断探索,宽广的道路才会在面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