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美国大选中,《华氏911》这部纪录片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现象。这部由著名导演迈克尔·摩尔执导的纪录片,意图揭露布什政府在多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对选举结果施加影响,着实成为一部意义非凡的电影。
《华氏911》在2004年首次公布,即引发了巨大争议和关注。电影内容直指小布什总统,质疑他在2000年大选中的当选合法性,揭露布什家族与本·拉登家族的利益勾结,向公众展示伊拉克战争的幕后动机。摩尔在片中刻画了一个为了石油等资源以及私人利益而发动战争的布什形象,强调了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巨大痛苦,特别是失去儿子的父母。这样一部充满情感和政治色彩的纪录片无疑是在为美国人民发声。
《华氏911》在第57届戛纳电影节上斩获金棕榈奖,这项荣誉再次把这部影片推向了国际舞台。但摩尔真正想传递的信息并不在这些奖项和名声,而是影片中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在读儿子寄回来的信时所说的话:「老实说,我真的希望他们不要让那个傻瓜连任」。这句话成了影片的点睛之笔,也点出了影片的核心政治意图。
回顾2004年的大选背景,小布什与戈尔的首次对决充满波折。民主党推出的挑战者约翰·克里是三枚紫心勋章的获得者,与拥有服役记录但有缺席的小布什形成鲜明对比。911事件及随之而来的伊拉克战争让国家安全和战争政策成为大选的焦点议题,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竞选策略也因此各有侧重,一个主张反恐,一个呼吁从伊拉克撤军。
在这一年,好莱坞云集了对民主党支持的明星和导演们,他们为克里的竞选活动筹集了大笔资金。亿万富翁罗恩·伯克尔在比弗利山庄的豪宅中举办了一场竞选活动,单是好莱坞参会者便捐款300万美元。各类反布什广告充斥银幕,包括斯嘉丽·约翰逊、马特·达蒙和马丁·辛等明星的身影也频频出现在反布什的广告中。
如果说反布什的电影是这一年影坛的特点,那么《华氏911》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迈克尔·摩尔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意图,尽管他对约翰·克里并无好感,但他更希望布什不能连任。尽管该片在全球取得了大约两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商业上获得极大成功,但其政治影响力却未能与「快艇老兵寻求真相」组织发布的越战老兵广告相提并论,这些广告直接对克里的越战经历提出质疑,对选举产生了更显著的影响。
摩尔与小布什之间的恩怨可以追溯到2000年的总统大选,当时摩尔支持极左派绿党候选人拉尔夫·纳德,提出「给戈尔投一票相当于给布什投一票」的口号。最终,拉尔夫·纳德获得了2.7%的选票,而如果这些选票归戈尔所有,他将赢得选举。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摩尔在2004年恳求纳德退出竞选,以避免分裂左派选票。
尽管《华氏911》取得了显赫的票房成绩,但小布什依然赢得了2004年的总统大选。十三年后,摩尔在百老汇首次亮相,通过自编自导的大量讽刺川普的独角戏,再次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他的观点。摩尔在2016年准确预测了川普的胜选,这一次他不再需要在大选之年再拍摄一部新的《华氏911》。
纵观《华氏911》与其对美国政治气候和选民心态的影响,无疑这部纪录片在2004年的美国大选中扮演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