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的移动城堡》再现荧幕,宫崎骏为何钟情反战隐喻?


《哈尔的移动城堡》(以下简称《哈尔》)于4月30日登陆大银幕,成为继《龙猫》《千与千寻》《崖上的波妞》《天空之城》《红猪》后另一部在内地影院上映的宫崎骏旧作。该片于2004年11月在日本上映,获第78届奥斯卡提名。与当年在日本反响平平的票房成绩不同,影片在公映20周年之际终于收获了应有的赞誉。

电影根据英国小说家戴安娜·韦恩·琼斯(1934-2011)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少女苏菲在荒野女巫的诅咒下变成90岁老太太,与流星订约的魔法师哈尔展开的奇幻故事。宫崎骏在纽约试映期间,提到电影对原作的一大改动在于“描写了战争”。原作者琼斯也认可这一点,称自己只在书中提及国王面临战争,而宫崎骏将这一点大肆扩展,使得战争成为影片贯穿始终的线索。

影片对战争的描写充满讽刺,批判战争发动者不顾民生的罪行,并具象化表现了战火的残酷。宫崎骏在2004年推出这部旗帜鲜明的反战影片,既是对战争进行反思,也是对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表示不满。他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因反战而拒绝出席,并委托团队带去手书的宣言:“如今世界上正发生如此不幸的事态,虽得奖但也无法感受喜悦,这真是很悲伤的事情。”显示出其坚定的反战立场。

尽管影片中的战争描写模糊,掌权者仅因水晶球的预测就轻描淡写结束战争,但反战并非影片的核心。宫崎骏在2005年威尼斯电影节上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制作此片时并不想探究战争对错的浅层面,而希望深入思考战后民主主义的意义。

影片中的哈尔,是宫崎骏笔下首个揭示男性阴暗面的角色。他是一个拥有绝对力量的存在,具有迷人的外貌和强大的魔法,但也因为使用过度力量而面临魔化的命运。他的移动城堡既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缩影也是他内心的外显。这种巨大力量渴求源于他对自由的向往,但在善恶不明的力量冲突中,哈尔与宫崎骏一样,对力量本身充满矛盾。

哈尔的强大力量来源于与流星缔结契约的小小火焰恶魔卡西法。电影结尾揭晓这一契约是哈尔付出心脏的代价,而卡西法则成为驱动城堡的核心力量。宫崎骏借哈尔假扮的国王之口表达了力量本质无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人的使用方式。这种对力量的思考,使得影片超越了单纯的反战主题。

影片中的另一主角苏菲,她在变成老人后仍持有少女的智慧和善良。她能打破哈尔的诅咒,正是因为她体恤哈尔的过去,理解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苦痛。苏菲象征智慧与爱,最终解除了哈尔与卡西法的契约,令哈尔重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影片最终展示的飞翔城堡,虽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力量仍有保留,但增加了绿意盎然的庭院和温暖的家园氛围。它不再是哈尔幼稚心灵的体现,而是由苏菲的爱与智慧重塑的新生,象征一个没有战争、充满爱的理想世界。

这部电影不仅是宫崎骏对自己内心的深刻反思和表达,也是他对社会轨迹、科技发展及人性复杂性的探讨。通过《哈尔的移动城堡》,宫崎骏讲述了一个绝不简单的反战寓言,更展现了他对爱情、美好与力量真义的独特理解。

众多银行合作火速出入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