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破墓》电影热潮引发争议:背后隐藏的文化碰撞


最近爆火的韩国电影《破墓》,大家看了没?这部电影在韩国国内博得了极高的关注度,观影人次已经超过了1100万,总票房也突破了1140亿韩元,折合人民币大约6亿。如今,它已经成为韩国院线市场今年的最大“骄傲”。

然而,当这部电影传入中国国内时,立即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声音,有人嘲讽电影里的捉鬼套路,称这是中国二三十年前玩剩下的东西;也有人指出电影中涉及的许多风水理念其实都源自中国的文化。

另外,一些观众也借此反思,近年来中国电影由于审查制度的趋严,导致了本土恐怖片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而韩影却在这片领域开花结果,产出了诸如《破墓》这样的爆款。

这两种观点虽然看法不同,但都指向了中国华语影坛昔日光辉的僵尸片时代。在上世纪80-90年代,林正英主演的僵尸片曾风靡一时,其经典地位至今无人能够撼动。其中1985年由刘观伟执导的《僵尸先生》尤其具有开创性意义。

《僵尸先生》是当时一部小成本制作的恐怖动作片,却以2009万港元的票房成功奠定了茅山道士这一职业在电影中的独特地位,包括算命、卜卦、看风水、治丧、选吉日、合八字等系列工作与技能。除妖伏魔、捉鬼赶尸也成了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这些元素即便在今日看起来似乎也不过时,简单而又廉价的服装和场景设计,为后期僵尸类恐怖片提供了很好的创作参考。80年代僵尸恐怖片的影响力也扩散到了泰国、韩国等国家。然而,进入2000年后,随着林正英的逝世和香港电影的衰落,僵尸片渐渐淡出了主流影坛。

在这一背景下,韩国借鉴了中国僵尸片的元素,创造出了类似《破墓》这样的作品。影片导演张在现对亚洲宗教和民俗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早在2019年的《娑婆诃》中,他就曾融合弥勒佛祖和四大天王等佛教元素。

在《破墓》中,张在现不只照搬了港式僵尸片的一些道具,还将“僵尸”搬到了韩国的电影中。影片中,一个驱鬼辟邪的小分队为一名富豪驱魔,从风水到挖坟再到对抗来自日本的大僵尸,剧情发展如出一辙地借鉴了《僵尸先生》。

影片的主线情节、人物角色,乃至法器的使用,都能看到对港式僵尸片的“拿来主义”。然而,张在现也有其独特之处,他将这些元素重新包装,加上了韩国人爱看的主旋律主题,使得影片在韩国市场上大获成功。

不仅如此,《破墓》对于韩国观众的心态把控也十分到位。影片通过四个各有隐喻的主要角色名字,加上反美、抗日、揭露政坛黑幕的主题,踩中了韩国观众的多处痛点,赢得了他们的共鸣。

尽管如此,这部电影从题材、文化到情感层面的处理方式,都触动了我们深思。为何在民俗题材领域,中国已有深厚积淀,却难以拍出类似《破墓》的作品?这显然需要中国电影人从自身找原因。

一个好的例子是吴京的《战狼2》,其之所以成功不仅因为其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还因为其背后深刻的爱国主题。未来,我们也需要在更多题材领域进行大胆尝试,将爱国主义和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结合起来,拍出真正属于中国的优秀作品。

众多银行合作火速出入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