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焦虑:从《头脑特工队2》看情绪管理的新挑战


**温馨提示:本文含有剧透**

2015年上映的《头脑特工队》是皮克斯动画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鲜活的情绪角色,构建了一个奇妙的大脑世界。影片通过生动的剧情让观众意识到了“拥抱悲伤”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九年后的今天,《头脑特工队2》终于上映,首周北美票房突破1.55亿美元,成为北美影史开画票房第二高的动画电影,仅次于《超人总动员2》。去年,《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以1.46亿的开画票房最终拿下影史动画票房亚军,今年《头脑特工队2》也有望追赶《冰雪奇缘2》的票房,再创辉煌。

然而,和票房成就相比,《头脑特工队2》的口碑却不如前作。第一部在Metacritic和豆瓣上的评分分别为94分和8.8分,而本片则为73分和8.4分。这不禁引人深思:问题出在哪里?

本片延续了第一部结尾的“青春期按钮”彩蛋,聚焦于女主角莱莉进入青春期后的故事。在这一特殊的成长阶段,莱莉的大脑情绪中心迎来了四位新伙伴:焦焦(焦虑)、尬尬(尴尬)、慕慕(羡慕)和丧丧(无聊)。以焦焦为代表的新情绪认为莱莉需要更多地考虑未来,建立新的自我认知,为此,他将原本的情绪五人组关进了大脑记忆区,并用焦虑驱使莱莉做出一系列不理智的行为。为了挽救莱莉,五人组必须重新夺回情绪控制中心的控制权。

焦焦的出现无疑是本片的最大亮点,他将焦虑这一普遍存在于现代生活中的情绪成功地具象化。焦虑像一个无处不在的魔鬼,时刻在我们耳边低语,让我们不断怀疑自己的价值,并恐惧将来可能的失败。在焦焦掌权后,莱莉深陷“焦虑过度”的困境。她将注意力全部放在讨好冰球前辈身上,忽视了和即将分别的好友共度剩下的时光。她隐瞒自己的真实兴趣和爱好,不敢暴露真实的自己;更因为害怕自己选不上冰球队员,竟然潜入老师的办公室偷看笔记;在比赛中为了多得分,忘记了团队合作,甚至撞伤了好友。

但本片在结局对焦虑的解决方式显得过于简单粗暴,远不如前作饱满动人。对比第一部,莱莉是通过“拥抱悲伤”解决了压抑情绪的问题,这一过程具体且富于象征意义。然而在《头脑特工队2》中,焦虑问题的解决依靠的是一种新的设定——信念树。莱莉精选的记忆球会被放入信念池,形成信念树根。焦焦掌控后放入的挫折记忆,让信念树变成“我还不够好”。最终,乐乐通过让所有记忆球进入信念池,形成多元的信念树根,从而让信念树不断变化,似乎暗示通过接纳各种记忆,我们可以发现真实的自己,并能够放下对未来的担忧。

可惜的是,这种理念在电影中过于抽象。相比于悲伤时找人倾诉、大哭一场的具体操作,焦虑时如何接纳不同记忆、建立多元的自我认知则充满了不确定性,缺乏具体实施步骤。电影里的莱莉并没有做实际行为,她的改变更多是情绪小人在大脑里的忙碌,最终她突然就想通了,这样的转折显得过于简单。

此外,本片对于大脑区域的描绘也缺乏第一部那么丰富的想象力,虽然引入了一些新场景如头脑风暴和意识流,但表现上远不如第一部有趣。此外,电影未能深入反映青春期的复杂情绪变化,虽然开头展示了一些青春期的现象,但后续并未继续深入探讨。

总体来看,《头脑特工队2》虽然仍然是一部值得观赏的佳作,但在焦虑问题的解决方式和大脑世界的表现上不如前作流畅丰富,使得作品的整体表现略显遗憾。

众多银行合作火速出入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