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国到现在70多年来,中美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合作与对抗交替进行。上世纪80年代中美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但进入9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明显转为遏制。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经济繁荣,中国改革开放尚处于稳扎稳打的阶段,相比之下国力有较大差距。美国进行讨论,认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有利于美国影响中国,并推动中国向所谓的“自由世界”靠拢。苏联解体之后,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开始对中国进行“接触式制衡”。
此后,小布什政府确立了对中国的战略竞争态势,认为中国在多个领域的成长已对美构成威胁。美国利用外交、经济以及法律手段对中国进行制约,例如禁止盟友向中国军售,阻止乌克兰转让军事技术给中国,以及在欧盟考虑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时给予压力。
美国两党尽管国内斗争不断,但在遏制中国的问题上展现出罕见的一致性。按照美国的想法,维持其班长(全球领导者)的地位需要一个顺从的副班长,但当副班长变得过于强大,美国便会设法换掉他们。过往的德国、英国、日本及拉美国家都有过类似经历。但中国的崛起与这些国家不同,具有强烈的独立性。
对美国来说,中国在多方面与过往的挑战者有所不同:在领土广阔、意识形态及军事实力上不如前苏联,在经济水平上不及战后的日本,在政治经验上不及大英帝国,在民族意志上不如二战时的德国。但所有这些曾经的挑战者最终都未能超越美国,为何中国能在许多方面逐渐赶超,甚至在某些领域挑战美国的领先地位?
至于为何美国未能遏制住中国的崛起,分析起来有三大深层原因。首先,美国在有效整合全球资源和联盟方面出现了弊端,中国则借鉴和学习了美国的发展模式,同时在国内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其次,中国长期坚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使其在国际舞台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最后,美国自身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例如政治分裂、经济问题以及国际地位的相对下降,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其对中国采取更有效遏制措施的能力。
如今,中国的崛起已成为国际事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将是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