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虾又名白脚虾,是一种淡水虾,有着“淡水虾王”的称号,在国内也有不少的养殖基地。这种虾生长周期短,体型大,但是价格较高,比一般的虾贵三倍左右。夏季正是河鲜、海鲜最受欢迎的时候,罗氏虾也不例外。虽然价格较贵,但一斤大约50元左右的罗氏虾,仍然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甚至在其他季节可达100元一斤也供不应求。国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偶尔也会花费高价品尝一次。
罗氏虾个头大的能够达到40厘米长,一个重约600克,肉质鲜美,不论是生腌还是蒜香黄油等烹饪方式,罗氏虾都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然而,这种在中国如此受欢迎的虾却成为了越南人的烦恼。在每年的湄公河中,罗氏虾数量多到令人吃惊。一网下去,总能大有收获。看到这里,或许你会羡慕越南人能够实现罗氏虾自由,但实际上越南人对此并不开心,甚至抱怨为什么这些虾不去中国。
罗氏虾在越南的泛滥主要由两个原因导致。首先,湄公河上游是中国的沧澜江,经过多个国家后在越南入海。沿途经过多个气候区域,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曾经的湄公河“原住民”巨鲶鱼就曾是渔业支柱资源。然而,由于工业污染和大坝的建设,巨鲶鱼等生物数量急剧下降,为罗氏虾的繁殖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其次,罗氏虾原产地是泰国,不知何种原因进入了湄公河。
无天敌的罗氏虾在湄公河中快速繁殖,越南段气候非常适宜它们的生存,因而其数量剧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本应是好事,产量高意味着价格会更加便宜。然而在越南,人们的反应却截然不同。越南人口约1亿,大部分人生活条件拮据。按理说,当地自然生长的罗氏虾应该很便宜,但即便降到10元一斤,对于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越南人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
越南人口密集,大部分人无法负担罗氏虾的价格。而对于有经济实力的人,他们也担心罗氏虾的安全性。湄公河两岸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工业废水未经处理便排放入河,使得罗氏虾可能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风险。富人们对这些虾的品质心存疑虑,游客也不敢轻易尝试。这种情况下,出口到中国似乎成了一个的合理解决办法。
然而,实际情况却没有这么简单。湄公河的污染问题严峻,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的超标导致越南出口罗氏虾存在困难。即便罗氏虾在中国市场需求旺盛,但安全标准和检疫要求让进口变得不太现实。
解决这个问题,越南首要任务应该是治理湄公河的污染问题,恢复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只有在根源上解决问题,才能使每个物种都在可控范围内。对于东南亚国家来说,保护好母亲河是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环境保护不仅是越南的任务,更是全球的共同责任。我们需要时刻铭记:环境的好坏,关乎每一个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