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革命开始,毛主席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如同太阳对于万物的重要性。他照亮了中国民众的心灵,指导着前进的方向。尽管时光流转,他的形象却依旧在荧幕上被不断重现。许多特型演员,如张克瑶、古月、唐国强等,都成功塑造了毛主席的形象。然而,只有一人在毛主席生前饰演过他,那便是著名演员于是之。
虽然于是之在舞台上首次扮演的是毛主席,但让他成名的是话剧《龙须沟》中的程疯子一角。1951年,北京人艺要排老舍的《龙须沟》,导演焦菊隐选择了于是之,因为他有着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于是之1927年出生在河北唐山,父亲在他出生第100天时便牺牲在战场上,他与母亲和祖母相依为命,在困苦中长大。虽然母亲和祖母没有文化,但她们坚强的性格促使于是之接受了教育,尽管很快因为贫穷辍学,但他依然摆脱了文盲的标签。
15岁时,于是之辍学后在日本仓库当佣工,后来在同学介绍下当上了抄写员。尽管生活困苦,他仍对知识充满渴望,晚上在夜校学习法语和法语文学。1944年,于是之在同学的介绍下第一次出演了法国剧本《牛大王》。这次美好的表演经历让他爱上了表演。
于是之真正踏入演艺生涯是在18岁以后,这要多亏他的舅舅“话剧皇帝”石挥的帮助。抗战胜利后,石挥把他拉进地下党领导的祖国剧团。凭借出色的演技,于是之开始小有名气。母亲对他的影响也极大,他曾说:“母亲虽然没有看过我的戏,却深深影响着我的演戏,因为她是我认识生活、认识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龙须沟》中精彩的表演使于是之的演艺生涯更上一层楼,因此在《长征》歌剧选角时,他成为了毛主席的不二人选。编剧李伯钊是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女战士之一,她以深厚的感情创作了《长征》,以表现长征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
在《长征》中,于是之饰演的毛主席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演出,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都前来观看,场面非常热烈。尽管毛主席本人没有到场观看,但他通过女儿传达了建议:“写革命,写长征,都很好,但不能拿我毛泽东做菩萨!”他强调每一位领导同志都对长征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不能仅宣传他一人。这一建议使李伯钊深刻反思后修改了剧本。
最终,在1982年,改写后的话剧《北上》完成并在全国公演,取得了热烈反响。尽管毛主席已去世,但于是之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依旧持续到晚年。1995年,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于是之决定最后一次即兴表演毛主席,模仿毛主席在全国政协会上的讲话,展示了他对这位伟大领导者的无限敬佩。
至此,于是之的演艺生涯不仅因为《龙须沟》中的程疯子而精彩,更因为他对毛主席的深刻演绎而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