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消息,随着12月23日17:00外国语考试科目的结束,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简称“研考”)首日的战斗已经落下帷幕。在这一天,考生们经历了早晨的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综合能力测试以及下午的外国语科目考试,整个过程中都有不少值得讨论的内容。
早上11:30,思想政治理论科目考试结束,一大批考生走出考场。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考点外,我们采访了一名来自南京工业大学的考生。他回忆说,试卷中包含了共建“一带一路”的相关问题,以及如何“两个结合”,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再加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容。他表示,这两个知识点已经在之前的复习中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与此同时,另一名考生对试题当中“一带一路”和“理想信念”等部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乐观地表示这些内容也在他的复习范围内。下午的外国语考试结束以后,更是引起了一大波考生对题目的热议。
在南京农业大学的考点,一名考生透露小作文考查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但是她在写到祖冲之的时候忘记了“圆周率”这一关键单词该如何写作。最后,她选择了写关于蔡伦发明造纸术的作文。对于大作文,此考生提到,试卷结合了图画和图表,这样的考题设计出乎了她的意料,但她认为也正展现了出题的灵活性。
然而,并不是所有考生都能在考场上轻松应对。另一位走出考场的考生陈同学透露,面对阅读理解中大量的生僻单词,自己感到非常吃力,难以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考试的后半部分,他在英语作文部分也因为时间分配不当,感到非常焦虑。
同样,在社交媒体上,有考生分享了自己关于英语一小作文的困惑与选择。面对要介绍的古代科学家,由于对地动仪等专有名词不甚熟悉,他最终选择了围绕中国的中药文化,撰写了关于《本草纲目》的编写者李时珍的内容。其他同学提及的小议题,如健康App的隐私安全问题、人工智能、老年人驾驶安全等,同样也都体现了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研考初试的第一日考试结束后,考生们忙于交流答题体会,同时也开始为接下来的专业课考试进行最后冲刺的准备。在研究生入学这一新的征途上,他们将迎接更多挑战,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能交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