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由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生二胎”宣传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表达了对生二胎的拒绝或犹豫。这种生育意愿低迷的现象背后并非简单的个人问题,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宣传视频引发争议,网友“花式”拒绝生二胎**
今年5月中旬,一则名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短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视频描绘了一个四口之家的幸福生活,并以“希望大家多为国家生育做贡献”为文案,呼吁大家生二胎。然而,这则本意积极的视频却在网上遭遇了大量的批评和反对声音。网友们表示“不买账”,他们列出了一系列拒绝生二胎的理由,如经济负担过重、工作与家庭的矛盾、育儿压力大以及婚姻观念的变化。
有网友调侃道:“生一个孩子家长就要做一份作业,生两个还得做两份。”也有网友直接表示:“最近考虑生二胎?直接选择不生!”
根据数据显示,自全面二孩政策开放以来,我国二孩占比约为38%,明显低于预期目标。许多人选择只生一个孩子或干脆不生育,这不仅仅是个人选择,更多的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
**经济压力大,养育成本高使生育意愿下降**
经济压力是影响生育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养育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的费用高达数十万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房价居高不下、教育和医疗费用增加,再加上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使得许多家庭面对生二胎时望而却步。
**就业环境艰难,育儿与工作难以兼顾**
育儿与工作之间的冲突也是生育意愿低迷的原因之一。当前社会竞争激烈,许多企业要求加班加点,缺乏人性化。育儿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工作过于繁忙,难以兼顾家庭责任,因此许多家庭难以承受生二胎的压力。
此外,儿童照看资源匮乏也是问题所在。高质量的托管机构数量不足,且价格昂贵,增加了家长的育儿负担。
**婚姻观念变化,追求婚姻质量而非数量**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过去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已经逐渐被摒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看重婚姻的情感基础,追求婚姻的质量,而非仅仅视其为生儿育女的工具。正因如此,一些人选择不婚或拒绝生育。
**女性地位提升,优先发展事业**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的生育选择也在变化。许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更加重视职业发展,不愿意让生育成为职业生涯的障碍。一旦长期离开职场,再度重返工作岗位将面临诸多挑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许多女性选择晚育或少育。
**完善育儿政策,营造良好生育环境**
简单地将生育意愿低归咎于个人原因是不公平的。改善生育环境至关重要。完善各项育儿政策,营造良好的生育环境,让育儿家庭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政策的支持,这才是提升生育积极性的关键。
例如,提高育儿津贴标准,扩大覆盖人群,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加强企业育儿假和产假保障,让职场父母安心育儿;增加优质幼儿园和托儿所的数量,减轻家长的育儿压力等。当生育家庭真正得到政策和环境的支撑时,生育积极性自然会提高。
**结语**
优生优育不仅是家庭的事,也是国家的事。政府与社会应共同努力,为生育家庭营造良好的生育环境,使得生育回归本质,成为一种自主、负责任而幸福的选择。只有让育儿家庭“家国天下和”,生育积极性才能真正提升。相信随着各项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生育率将逐步提升,为应对人口挑战注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