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光明媚的3月9日,一个周六,深圳街头发生了一件令人揪心的小事。有网友分享一则视频,视频里,一辆停靠街边的献血车因长时间等不到志愿者献血,最终无奈驶离。视频里配的文字发人深思:许多人口口声声称为善人,但真到了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刻,又有多少人能够无私地伸出援手?
视频中可以看到,献血车渐渐远去,留在人们心中的,除了一丝凉意,还有对无偿献血现状的疑惑和担忧。医护工作人员透露,从上午九点车就停在这儿了,到现在快下午两点,献血的志愿者却寥寥无几,仅有两人上车献血。如此低的参与度,连献血车的日常运营成本都难以覆盖。
一台配置中等的献血车市价约为200万,以15年的使用年限计算,平摊下来每天的车辆折旧费用大约是400元。每辆献血车至少需要一名司机和三名医护人员,按照每人每日100元的工资计算,人力成本也有400元;另外加上停车费和车载空调耗电等费用,每天至少需花费1000元来维持运营。
不久前,山东德州一起学生车祸事件,许多孩童急需输血。当地市民自发前往医院献血,在抢救生命的关键时刻,献血者络绎不绝。医护人员甚至要呼吁:“够了,大家的心意我们领了!”当时的场面证明了人民的善良与大爱,面对紧急状况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奔赴前线。这说明人们并不是不愿献血,而是对“无偿献血是否能够免费获得血液”的疑虑使他们却步。
“树叶不是一夜间黄,人心也不会一夜间凉。”曾几何时,献血是市民光荣的义务与表现爱心的方式,特别是在周末,经常能看见排着长队的献血车前,热心市民积极参与,医护人员多得应接不暇。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关于医院天价用血的报道曝光,市民开始对“无偿献血”背后的制度产生质疑,甚至有的人选择彻底不再参与献血,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公共信任的缺失和制度的不完善。
将目光投向这辆驶离的献血车,它不仅载走了医疗设备,也载走了一个严峻的社会话题:如何在公民、医疗机构和政府之间建立信任,激发公众的无偿献血热情,共同维持这条救助生命的红色生命线。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