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楼死亡的剖析》上映后在中国引发广泛讨论。这部片子撕开了婚姻与爱情温情脉脉的面纱,将男女之间的私密关系拿到道德与法律的层面进行公开质询甚至审判,与此同时,《只想爱你》和《对你的想象》这两部在北美大热的浪漫爱情片,在中国观众这里却被打了低分。特别是《对你的想象》,在豆瓣上只有5.9分,显示出中国观众对爱情电影的不同反应。
中国观众难道越来越相信“爱情已死”了吗?事实上,这种情绪在国际上也有迹象。早在十年前,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媒体如《好莱坞报道者》和《综艺》都曾公开宣告“浪漫喜剧已死”。作为爱情死亡的见证者,这一变化值得一探究竟。
浪漫喜剧是爱情电影中最经典、最持久的一种类型。简而言之,这类电影常常围绕如何克服障碍最终在一起的真爱展开。黄金时代的好莱坞在上世纪30到50年代,浪漫喜剧片如《一夜风流》、《罗马假日》和《龙凤配》等影片层出不穷,为观众提供了一种逃离现实的方式。
然而,这种情形在50年代到80年代发生了变化。随着反主流文化、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好莱坞的两性故事主要以男性为中心,浪漫喜剧片变得稀缺。直到90年代,这类电影才再度兴盛,如《西雅图夜未眠》、《电子情书》和《诺丁山》这些电影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
到了2010年后,浪漫喜剧片的产量再次减少。大IP、大视效、大制作的电影占据了主流,大片厂不愿意再投资中小成本的爱情片。此外,#MeToo运动兴起后,女演员们都在努力营造独立自我的形象,很少有人愿意以浪漫爱情片作为职业生涯的目标。
即使在回顾浪漫喜剧经典时,我们今天的性别视角也让人们质疑这些影片的价值观。例如,《漂亮女人》的灰姑娘故事从根本上是“物化女性”,“三观不正”。甚至连看似无害的《电子情书》也存在问题,它将女主角的小书店挤压到倒闭边缘,最后却通过爱情解决一切。
显然,浪漫爱情电影中的爱情观已经无法应对现代社会对性别平等和独立自主的需求。在#MeToo时代,艾玛·斯通、玛格特·罗比等当红花旦倾向于避免传统的浪漫喜剧模式。
此外,爱情电影的质量也受到性祛魅的影响。在过去,性在爱情电影中占据重要位置,如《西雅图夜未眠》中,通过编剧的巧妙设计,主人公保持身体的纯洁直到遇见真爱。这种方式在90年代的浪漫喜剧中屡见不鲜。
然而,性的仪式感在现代影片中逐渐减弱,性成为普通情节的一部分。90年代后,浪漫爱情电影对性进行了更为多样的展示,但这些电影依旧追求性与爱的统一,最终实现身心合一。
在当今社会,影片中的情感关系已不再一定是传统的爱情。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探讨逐渐多样化。例如,《一起在一起》和《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探讨了复杂的情感关系。而以爱乐之城为代表的电影也展现了现代爱情故事的“BE”结局。
或许人们在爱情电影中寻找的是一种反现实的心理安慰。面对一个割裂、孤独的时代,即使代糖也能带来一丝甘甜。浪漫爱情电影或许不仅是对爱情的美化,更是我们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在爱情电影面临死亡的情况下,电影作为爱情的代糖仍在继续发挥作用。我们需要通过屏幕上的爱情神话寻找一丝慰藉,即便这些电影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