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潮州、惠州、咸阳、北京……这些地点串联起了黄轩成为演员之前的人生轨迹。那时的他,生活辗转不定,充满了不该属于那个年龄段的磨难与遗憾。踏入演艺圈后,黄轩的生活坐标更加密集,各种作品、角色和工作内容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令他光彩照人,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痛楚。痛苦的一部分源于角色的要求,演绎角色时,黄轩深刻体验到“他者”与“别处”之痛。这些角色有时让他回忆起自己过往的时光,而这些痛苦的经历有时候也成为他心灵疗愈的一部分。
纵使人生艰辛,黄轩依旧在演艺事业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2007年,大连。这座城市曾给黄轩带来特别的伤痛。大三那年的一个寻常日子,他接到电话得知父亲病危,可是赶到车站的他购买不到回北京的车票,奔跑到汽车站时,他接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身体瘫软在站前广场。从那以后,黄轩再未踏足大连。然而,痛苦的两年后,黄轩开始走出阴影,《推拿》《黄金时代》《红高粱》等作品使他在演艺圈站稳了脚跟。
随着时间推移,黄轩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粉丝,他们不仅关注他的事业,还对他的过往和个人经历充满了兴趣。黄轩坦诚地分享这些故事,逐渐拼接出他那段辗转不安的青年时光。透过《山海情》《乌海》《风起洛阳》等作品,观众发现了黄轩更多元的面向。黄轩也因此成为导演刘博文电影《来福大酒店》的主角,饰演不被家人和社会接纳的刑满释放人员李清让。这个角色的设计过程严格而充满挑战,涉及专业人士的咨询和实地走访,黄轩细致地揣摩角色的内心世界。
与导演刘博文及编剧姚冠辰讨论角色时,他们详细考虑了李清让的言行举止和心理变化。这种精细的创作方法使黄轩逐渐成为李清让,尽管这一过程充满了痛苦与挑战。同样,黄轩对角色内心的细腻描绘,也让观众看到了他对感知力和表现力的非凡理解。
黄轩自小便喜欢观察和模仿,而他颠沛流离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他的细腻敏感,这种特质对于演员来说无比珍贵。黄轩认为,演员保持敏感、好奇和真诚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敏感的人更容易受伤,但这种能力却对于创作极为有用。
在人生的旅途上,黄轩常常思索死亡的意义。他认为,接受死亡是应对其恐惧的方式。通过拍摄《来福大酒店》,黄轩不仅完成了角色的演绎,还得到了内心的释怀与安宁。杀青之后,黄轩成立了一个资助安宁疗护的专项基金,给需要的人们带去关怀和温暖。
未来,黄轩将继续专注于喜欢的角色与作品,同时也会把部分时间留给阅读、运动和思考。他相信,大脑是世界上最大的容器,而在独处和自由的思考中,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释怀。
回到大连的黄轩,在拍摄《来福大酒店》的间隙跑步,重新感受城市的美丽。此时,曾经的伤痛似乎逐渐被治愈。他深知电影结束后,自己内心的悲伤记忆也在一次次的追求与突破中被释怀,这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勇气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