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健儿赛前的保温策略:核心温度决定竞技成败


最近,2024年巴黎奥运会在法国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看着一块块奖牌收入囊中,我们不仅为游泳队健儿的拼搏精神感到欣慰,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炎热的夏天,游泳选手们却披着厚实的羽绒服。反观其他运动项目,选手们则大多穿着轻薄的运动装,例如乒乓球运动员在赛前通常只穿薄外套。到底为什么游泳运动员需要这么厚重的装备呢?“科技中国”对此进行了专业解释。

游泳选手们赛前穿着羽绒服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暖。这样的解释虽然看起来是“常识”,但它背后的科学道理却值得细说。在低温环境下,人体会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来保持内脏和大脑等关键器官的温度,也就是所谓的核心温度。首先,体表的血管会收缩,减少供血以减少热量散失,因此皮肤会显得苍白。同时,四肢等远端的肌肉血液供应也会减少。如果核心体温继续下降,肌肉还会不受控制地开始颤抖,以产生热量。即使在感到颤抖前,肌肉已经开始僵硬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小小的肌肉紧张可能并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对于分秒必争的运动员来说,这是致命的。2018年3月,《欧洲运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由英国东伦敦大学的运动生理学家安迪·加布里斯和艾米·威尔莫特共同撰写的研究论文,目的就是探讨转换期着衣策略对游泳运动员体温和100米游泳表现的影响。

研究中,科学家招募了9名游泳运动员,他们的100米自由泳赛季最佳成绩为61.54秒,按照我国运动员等级标准,已经超过2级运动员的达标成绩。这些运动员首先进行30分钟的游泳热身,然后进行7分钟的更衣。更衣后分为两组,一组穿保暖大衣,一组只穿泳衣,然后待机30分钟,在此期间所有运动员只能静坐。之后进行100米自由泳测试,结果显示,穿保暖大衣的运动员平均体表温度比不穿时高1.55℃,核心温度高0.29℃,速度快了0.6%。这微小的差距意味着巨大的竞技优势,尤其是在高水平比赛中。

比赛日,游泳运动员从比赛前3小时开始进行一系列准备。比赛前3小时,他们会进餐,早场预赛是早餐,晚场决赛则是晚餐。进餐的原则是绝不尝试任何新食物,并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比赛前2小时,运动员进行热身,不论是早场还是晚场。他们会到专用热身池进行30分钟到60分钟的热身,以找到最佳比赛状态。时长和强度因人而异,多项比赛的运动员甚至在比赛间歇也会去热身。

赛前1小时,运动员更衣,穿上贴身紧绷的竞速泳衣,这本身就是一项挑战。男运动员穿短裤相对容易,而女运动员的连体泳衣则需要多人协助。

比赛前半小时,开始检录。首先检查装备是否合规,然后核对身份证件,最后按照道次排队。前3分钟,运动员登场,淋浴再换装。在这段“晾膘”时间里,羽绒服发挥关键保温作用,不仅提高了实际体温,还能带来心理上的舒适感与稳定性。

综上所述,游泳运动员穿羽绒服不仅是科学策略,也是心理疏导的一部分,确保他们在比赛中能够发挥出最佳状态。

众多银行合作火速出入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