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的下午,河南省信阳市羊山新区的一个蓝黑体育馆在建设过程中遭遇不幸,顶棚突然坍塌。据羊山新区的应急局工作人员透露,此体育馆尚处於未完工状态,并强调是由近日的大雪所引致,幸运的是,没有人员伤亡的报告。
信阳市气象台发布的数据显示,从1月31日起至今,全市平均雨雪量达到了27毫米,而2月3日的最低温度降至零下4度。不过,大雪的降临并不应是倒塌的理由。在网民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他们质疑这个仅建造一年的体育馆为何会发生如此事故,普通蔬菜大棚尚且耐得住雪压,一个大型的体育馆怎会轻易垮掉?
网友们的疑问并非杞人忧天。建筑的设计Ļ原本就应当考虑半个世纪以上的极端天气承受能力。若是建筑按规范施工、没有折衷过程,那么这样的暴雪天气,理应能够安然无恙。事故背后是否存在偷工减料、质量不合规、责任盘剥的问题?这些都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这一次的事故,还未有人因暴雪响及而在场,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如若有课堂正在进行,或者有运动员在场锻炼,又或者有一场观众众多的比赛正在进行,那么造成的损失难以计数,所幸这场悲剧并未发生。
但是沉默的废墟,斑驳的钢筋,都在诉说着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的基础建设到底如何确保安全无虞?这个问题不仅仅涉及工程责任的追究,更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
去年两起相似的体育馆顶棚坍塌事件发生过,现在再加上这一起,显然不能再被忽略。不仅仅在建筑本身的安全性上,还有对人员可能聚集的大型建筑的定期检查、监测等,都应该是公共安全领域的重中之重。
回想近几年的基础设施安全事故,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施工质量和后续管理的不到位。甚至去年还发生过楼房垮塌,造成许多租客遇难的惨剧。这些事件严重的敲响了安全警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建筑安全不容有丝毫的漠视和松懈。
本次事件的责任人应受到追究,并确立起一套对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的长效机制。拿起法律的利剑,对未来可能潜藏的安全隐患进行彻底的清理。重大事故虽无人员伤亡,但对于潜在的安全风险,无疑是一次警钟长鸣。不得不说,在自然天灾的幕后,人祸带来的伤害才更值得我们深刻反省。安全应永远排在第一位,警惕性和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识和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