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国家面临新冠疫苗严重过剩的局面,据《政客》欧洲站近期的报道,迄今为止,这些国家已经浪费了至少2.15亿剂新冠疫苗,价值高达40亿欧元。随着新冠疫情的影响减弱,民众对于感染的担忧降低,对接种疫苗的需求随之减少,造成了疫苗的大量积压。
这一现象引发了对于合理性的关注。在疫情最紧迫时期,欧盟委员会与疫苗研制公司如辉瑞、莫德纳等签订了集体采购合同。这些做法在确保疫苗稳定供应和价格优势方面发挥了作用,对平息民众恐慌情绪也有显著的帮助。但是伴随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到来,这些合同的规模和期限引发了一些争议。
具体来看,欧盟国家中的人均浪费量和浪费疫苗的具体数量不尽相同。例如,德国拥有8400万人口,浪费的疫苗大约为8300万剂。意大利、荷兰、奥地利和瑞典等国也有较高的疫苗浪费数量。而在爱沙尼亚,浪费比例更是高达每个人浪费了约1.1支疫苗。
疫苗过剩的部分是因为各国根据合同预订的数量而未能在本国内使用完毕,且在国际援助方面也遇到了物流和其他问题,导致无法有效分发给第三国。结果是这些过期的疫苗只能被废弃。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按照目前的合同安排,欧盟国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仍需继续采购疫苗,即使到了2027年前,这一困境仍将持续存在。正面临着如何处理这些过剩疫苗以及如何优化采购策略的双重压力。
欧盟国家当前正经历一场疫苗采购和分配上的挑战,面临的不只是浪费疫苗所代表的经济损失,还有医疗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全球疫苗公平分配的道义考验。因此,有关机构和政府需要仔细反思和调整疫苗采购策略,同时探索有效的疫苗捐赠或交换机制,以减少未来疫苗的过量积压和浪费。这不仅关乎欧盟国家的财政压力,也是对全球共同抗疫努力的负责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