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短剧市场迎来新热潮,爆款尚需时日


随着互联网公司对短剧的不断探索,短剧已不仅仅是一种内容产品,而是成为品牌形象塑造、产品推广、带货营销以及增加用户在平台停留时间的重要工具。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MCN机构、影视剧制作方等纷纷涌入短剧市场,为文旅短剧的崛起注入了新的动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2024年1月12日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引发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推动文旅短剧创作热潮。据悉,该计划将在2024年创作播出100部优秀文旅短剧,通过实体取景地的推广,营造全国各地“打卡”的新风尚。

文旅短剧的兴起成为了今年最热的话题之一,各地纷纷响应推出各具特色的文旅短剧。例如,江西婺源的奇幻微短剧《世另我》、重庆的微短剧《重庆遇见爱》、云南建水的玄幻微短剧《天南灵泉传》以及河南洛阳的《顾先生的白月光》。此外,不仅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杭州、广州等地还发布了相应的激励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通过文旅短剧打造城市文化IP,吸引更多微短剧项目入驻。

不仅如此,互联网视频平台也毫不落后,通过现金激励、流量扶持等方式参与文旅短剧市场。例如,快手星芒开通文旅题材微短剧特别合作通道,抖音发布“辰星计划”,给予最高500万现金扶持和1亿流量曝光支持。长视频平台如芒果TV、爱奇艺、腾讯等也纷纷推出各类文旅短剧,展示地方风光与人文特色。

然而,文旅短剧在市场上的实际表现却不如预期。在广电总局发布计划后的6个月内,虽然已经公布了28部推荐作品,但热度较高的仅有《我的归途有风》,其播放量也远不及同期播放的都市题材短剧。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文旅短剧的故事性不足,难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很多文旅短剧或是过于宣传旅游,显得像旅游宣传片,或是模仿小程序短剧的爽文叙事,看起来尴尬,导致文旅背景沦为次要角色。

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地方文旅部门并未深入理解短剧的制作精髓,导致项目执行混乱。编剧在创作过程中也要应付文旅局“不懂瞎指挥”的现象,使得剧本创作更加复杂。

相比常规影视作品,微短剧制作周期短、成本低、门槛低,能够快速进入市场。同时,网红城市的成功示范效应也吸引了地方政府和文旅单位的关注,希望借助短剧提升城市影响力。不过,要做到兼顾故事性和文旅宣传并不简单,成功案例如《我的阿勒泰》也表明,优质内容始终是关键。

虽然目前文旅短剧市场尚未实现全面爆发,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各方专业人士的参与下,未来的发展前景仍然值得期待。文旅短剧要真正抓住观众的内心,还需要在故事创作上多下功夫,实现内容与文旅宣传的有机结合。对于市场的未来发展,我们仍需拭目以待,静下心来摸索文旅短剧的创作之道。

众多银行合作火速出入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