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李小龙剥削片”: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记忆


1971年6月,功夫巨星李小龙从美国返港并与嘉禾电影公司签约。之后,他推出了《唐山大兄》、《精武门》和《猛龙过江》三部电影,这些影片不仅在票房上创下纪录,也引爆了全球功夫片的热潮。

随后,华纳与嘉禾达成合作,1973年1月6日启动了《龙争虎斗》的拍摄。这部由李小龙和约翰·萨克松领衔主演的影片,是世界影史上首部由华人担任主演的好莱坞电影。但就在影片上映前的6天,即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在香港忽然去世。这一消息震动了整个香港娱乐圈。

面对李小龙的突然而离世,香港电影业一片哀鸣。当时香港电影尚未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而诸如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姜大卫、狄龙、王羽主演的武侠片,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和票房也表现平平。然而,即使李小龙已经离开,海外片商仍迫切需要“李小龙电影”,这催生了一种被称为“李小龙剥削片”的伪作。

何宗道的《李小龙传奇》、吕小龙的《长城大决战》等影片,在李小龙去世后的几十年内层出不穷。直至今年,一部名为《虚龙争假虎斗》的纪录片在美国上线,才揭露了上世纪70-80年代那段尘封的历史。这些曾经模仿李小龙的影星,如何宗道(黎小龙)、巨龙、吕小龙、梁小龙等人也因此重回资深李小龙粉丝的视野。

在70年代的香港电影圈,版权意识非常薄弱。由于市场需求,众多电影公司视“李小龙”为商机,不断甄选形象和身手相似的武术家模仿李小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人是何宗道、巨龙和吕小龙。

何宗道,艺名黎小龙,是众多模仿者中唯一以本名被影迷记住的影星。在李小龙去世后,他主演了首部李小龙传记电影《一代猛龙》。虽然票房表现不佳,但嘉禾还是因其表现邀请他主演了《李小龙传奇》,这部影片在香港和全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来自韩国的文镜锡,艺名巨龙,也是李小龙模仿者中的佼佼者。虽然他在演技上有所欠缺,但出色的打斗动作使得他的多部影片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他在70年代中后期赶赴香港,拍摄了《龙拳蛇手》等多部影片,风头一时无两。

缅甸华裔的黄健龙,艺名吕小龙,是另一名杰出的李小龙模仿者。他的身高和形象不及李小龙,但出色的体脂率和肌肉线条弥补了这点缺憾。在进入香港发展后,他主演了《唐山二兄》等多部影片,并在欧洲市场大放异彩。

欧美国家对于“李小龙剥削片”有巨大的需求,这与欧美影迷的“脸盲症”不无关系。尽管他们知道真正的李小龙影片只有四部半,但市场还是需要更多的“李小龙电影”。这种需求催生了大量模仿李小龙的电影与影星。

虽然这些影片在创作和制作品质上远不如李小龙的经典原作,但他们在那个时代却以低成本取胜,成了不少影迷的珍贵记忆。直到成龙、洪金宝等新一代功夫巨星的崛起,将香港功夫片带入“功夫喜剧”时代,李小龙剥削片的时代才逐渐结束。

关于这段尘封的历史,纪录片《虚龙争假虎斗》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回归的契机。无论是何宗道、巨龙还是吕小龙,他们在那个时代的努力,都是为了延续李小龙留下的功夫传奇。

(热血丹心)

众多银行合作火速出入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