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著名导演奥利佛·斯通(Oliver Stone)的新片《卢拉》(Lula)在戛纳电影节以特别展映单元作品身份完成了全球首映。这部纪录片不仅讲述了巴西总统卢拉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还揭示了美国政府在其中的干预与影响。影片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料与影像记录,再现了这位政坛领袖的传奇经历。
《卢拉》纪录片开篇以卢拉的个人生平为主线进行叙述。现年78岁的卢拉,出生于巴西圣保罗州的一个贫困家庭。年轻时的他由于家境贫寒,早早辍学,并成为一名车床操作工。凭借这份工作,他成了家里第一个收入超过巴西最低工资标准的人,但也为此付出了工伤失去手指的代价。
30岁时,卢拉意外地走上了政治之路,成为钢铁工人工会主席,并带领工友成功争取到了更高的工资。然而,他很快认识到,单纯的工资增加并不能解决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的问题。他在影片中回忆道:“我觉得是时候让工人自己来当家做主了。”
1980年,随着巴西结束了长达21年的军事独裁统治,组建政党重新成为可能。卢拉代表劳工政党三次竞选总统虽均告失败,但他并未放弃。终于在2002年的第四次竞选中,他成功当选,成为巴西历史上第一位通过选举取得政权的左派总统。
然而,卢拉的政治之路并未因此走得顺利。2014年,已退任多年的卢拉成为反腐调查对象,并在2017年被判入狱26年。然而,仅服刑580天后,他于2019年获得释放,再度投身政治,并在2022年重新当选为巴西总统。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奥利佛·斯通坦言,吸引他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原因之一是卢拉的故事本身充满了比影视剧更为戏剧性的曲折与精彩。斯通表示:“他的成长背景和政治命运告诉我们,国家领导人同样可以来自工人阶级,而不需是富有或精英阶层的一员。”
除了讲述卢拉的个人故事,纪录片还揭示了美国在南美政坛中的干涉行为。斯通指控,美国长期以来屡屡介入南美国家内政,从智利到萨尔瓦多,再到委内瑞拉,都有迹可循。纪录片中提到的巴西大法官塞尔吉奥·莫罗,与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及官员分享调查信息,使卢拉案中出现诸多不当之处,成为美国干涉巴西内政的有力证据。
奥利佛·斯通在纪录片的后半部分详细描述了卢拉的入狱过程和最终沉冤昭雪的经过,结合历史事实,展示了美国对南美国家进行政治干预的方式和手段。
自2016年拍摄《斯诺登》以来,斯通逐渐将目光转向纪录片题材,其中《普京访谈录》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对于外界指责他成为俄罗斯的宣传工具,斯通反驳道,他的初衷是改变美国媒体对俄罗斯非人性化的描述,并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引发观众对美俄关系的关注与思考。
回顾戛纳电影节上的采访,斯通再次表达了对美俄关系的担忧。他认为,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介入极有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并呼吁对话和和平解决冲突。他质疑美国人的冷战思维和对北约的过度依赖,呼吁重新审视对俄政策。
在影片和采访中,斯通始终强调自己对战争的担忧,并希望通过《卢拉》引发观众对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深刻思考。他坚信,真正的变化和和平应来自于基层,而非依赖金钱和权力的政治游戏。在全球观众的注视下,《卢拉》不仅展示了一个人的生活轨迹,更映射出大国政治对普通人和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