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教育坚守:纪录电影《同学们》重现华南教育史


6月22日,广东上映了一部极具历史意义的粤产纪录电影《同学们》,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以国立中山大学和私立岭南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华南学校在战火中坚持办学的感人故事。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华南的教育工作者们克服重重困难,将教育的火种传递到了粤北的一个个角落,为中国的科学和社会事业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如中科院院士黄本立、叶叔华,以及国际知名社会活动家陈香梅和美心集团创始人伍沾德等。

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广东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得以深入挖掘和整理,并藉助华南教育研学基地等平台向社会广泛传播。凤凰卫视于2020年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烽火逆行——抗战中粤北华南教育史全记录》在《凤凰大视野》播出后,得到了广泛好评,并成为电影《同学们》的制作起源。

电影《同学们》的总制片人黄海波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透露,这部影片的制作过程长达三年多。从资料整理、筹备到拍摄完成,《同学们》不仅传承了凤凰卫视对纪录片质量的一贯追求,还对过去的电视纪录片进行了精炼和重新加工。黄海波表示,对于很多在香港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他来说,这段粤北的历史同样是陌生而令人震撼的,因此他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将这段重要的历史呈现给更多人。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黄海波要求演员们展现出当时先生们的优雅、智慧和坚韧气质。面对战争的动荡,这些教育工作者并没有选择逃往海外的安逸生活,而是坚持带着书本,在贫困与动荡中传播知识,逃亡与教学并行。在黄海波看来,这种对教育的坚守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熏陶,也是一种对历史的责任感。

在岭南大学与凤凰卫视共同举办的《同学们》香港观影会上,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刘智鹏教授表示,“电影《同学们》让岭大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到了学校的历史,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岭大师生共赴国难、教育救国的精神,让岭大学生感到无比骄傲。”该片不仅重现了珍贵的历史,更是对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台湾地区教育影响力和根脉进行了深刻探寻,凸显了这些地区教育的同根同源。

从粤北到香港,再回到广东,这些教育工作者的辗转反侧反映了他们对教育的坚持。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和台湾地区的高校互动频繁,而且许多内地学生选择到香港、澳门上学,都是这种历史传承的体现。

黄海波认为,《同学们》不仅是在重现历史,更是在探讨“时代中的选择”。那些在动荡年代里坚持教育的年轻教师们所做的选择,无论从个人还是社会角度来说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现在的年轻人面临各种选择,这部电影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些启发,提醒他们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不要忘记精神的坚守与信仰的力量。黄海波希望借由这部电影,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那种在艰苦环境中对信仰和尊严的坚定,体会到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众多银行合作火速出入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