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凌晨,一则紧急救援的消息传遍了浙江湖州,一对建筑工人夫妇在寒冷的深夜里,因长时低温作业而导致身体失温,被困在高达135米的塔吊之上,险情一触即发。据了解,劳作的夫妇身处的塔吊驾驶舱,外界气温已跌至3℃,而狭小的空间并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温条件,尤其在寒风凛冽的环境下,二人的体温急剧下降至了严重的危险状态。
消息传出不久,忧心的市民便看到救援队伍火速驰援,消防救援人员带着必要的安全装备,如同白衣勇士一般,在夜色中穿梭,他们利用腰带、安全绳等设备,迅速展开救援行动。由于机械操作的空间局限和夜间寒冷气候对救援行动带来的额外困难,救援人员不得不在狭窄的塔吊梯笼内采用轮流托举和拖拽的办法,缓慢但稳健地将患有失温症状的操作员安全转移下塔。
经过努力,历时1个多小时的艰难救援后,终于,这对命悬一线的夫妻得以顺利抵达地面,立即被紧急送上了等待已久的120救护车,得以及时治疗。
失温,又称低温症,是一种由于人体散失热量过快而无法通过产生的热量来补偿时产生的情况。引发低温症的直接原因,常常是因为温度过低、湿度过高、风力过强。根据体温的不同级别,失温可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型低温情况下,体温降至35℃以下,表现为剧烈颤抖、尿频和判断力减退。而当体温跌至32℃以下,将转向中型失温,患者会出现心脏跳动和呼吸减慢,心律不整,甚至幻觉和昏迷。重型失温则是体温进一步下降至24℃至29℃之间,处于生命危险中。
对此,有关部门提醒,一旦发现失温的症状,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温暖且背风的地方,换去湿透的衣物,并对头部进行保暖处理。如果患者失温程度严重,则需要格外小心地慢慢给予温暖,过快的回温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甚至休克。
为了保障劳动者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健康,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强调,用人单位应提供合适的防寒衣物等劳动保护用品,控制每天低温作业的时间在4小时以内。同时,低于零下12℃的工作场所启动双人或以上的作业方式,并持续进行监控。用人单位还应减少劳动者暴露于低温环境的时间,改善劳动条件,并做好通风调节,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的积聚。低温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应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并及时调整不适宜低温作业的员工岗位。此外,相关单位还应开展低温损伤应急预案,配备急救设施。“寒战”时段里,还应为员工提供热饮,确保体温不受冷空气的侵袭。
此次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无疑是对社会应急意识和低温作业环境的一次警示。透过这个事件,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职业健康安全的重要性,并且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低温安全的认识和自我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