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被称为“最挤春节档”,一度有8部影片定档。然而,在最终上映前夕,有4部影片选择了撤档。同样的情况也在五一档重现,原本定档的11部影片,最后真实上映的只有8部,其中《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在上映5天后也宣布撤档。
撤档,逐渐成为国产电影的“缓兵之计”。在遭遇排片不利或热门大片挤压时,不少影片选择了撤档,期望通过更换档期“来日再战”。这看似合理的举动,其实背后蕴含了许多影片制作和市场推广中的无奈与挫折。
曾经,“撤档”意味着影片定档后未能如期上映,原因可能是制片方对电影内容的最后调整或为了规避某些敏感题材,以期达到最好的上映效果。然而,近年来国产影片撤档已屡见不鲜,不到最后一刻,观众甚至不敢确定电影是否会如约上映。
如今讲的“撤档”,指的是已经上映,又紧急下档的电影。例如,2017年上映三天便以234万元票房撤档的《逐梦演艺圈》,豆瓣评分仅为2.2分,成为网络上的吐槽对象。2018年则有大制作影片《阿修罗》在上映三天斩获4954万元后撤档,这部号称耗资7.5亿的影片也因此消失至今。
尽管许多观众将“撤档”等同于“烂片”,但不乏有一些影片撤档是因为不得已的原因。2023年春节档,《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因为突发情况临时调整上映时间,本来定于大年初一上映的它错过了黄金时机,最终选择初三上映。然而,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春节档中,只要错失了首日上映,后续很难再有追赶机会,最终导致影片在1月25日宣布撤档。
春节档撤档的现象在今年尤为明显,例如Sir非常喜欢的《红毯先生》在春节档期间仅收获8445万元票房,重映后也不过增加了997万元。而口碑在春节档最好的《我们一起摇太阳》,虽然重映于清明档,初次上映因为题材小众和宣传效果不佳,同样未能在第一时间触动更多观众。
撤档或许是一种权宜之计,但绝不是一个好消息。电影撤档如同大年三十的年夜饭被中途放进冰箱,观众的好奇心和耐心都在等待中消磨殆尽。如今的国产影片中,选择坚守阵地而不轻易撤档的影片几乎成了“孤勇者”。
在竞争激烈的五一档,排片和票房压力同样让不少影片选择撤档。尽管五一档总票房达15.27亿元,看似与去年的成绩相近,但总场次创新高的同时观影人次却没有明显增长。多家发行方垄断市场、影片类型高度同质化,都使得影片在拥挤的档期中难以脱颖而出。
去年如《维和防暴队》、《间谍过家家》等影片还收获了一定关注,而今年的《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其撤档更多因为宣发的无力及影片未能打动观众。
撤档背后是国产影片在创作和市场推广中的诸多问题。影片的题材深度不足、宣传不到位,无法吸引观众放下手机进影院,导致市场反应平平。而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制作出能够吸引观众、震撼人心的影片。
电影在撤档后,总会给观众留下“我们下次再见”的希望,但电影撤档却在不断消磨着观众的观影热情。观众何时能重新找回对电影的热情,这需要整个行业的深刻反思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