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门禁新变革,高校开放态度引关注


近期,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反映,自北大校园实施人脸识别入校系统以来,他因未授权其人脸资料而不能刷脸进出,只能依靠门卫核查工作证后才能通行,此举激起了校内外的广泛讨论。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的一位刑法学教授发表文章指出,对于北大的门禁系统来说,近来虽有所变动,亦略显进步,然而所做的调整仍显微不足道,但相较于之前,总算是有了一丝改善。

他进一步表述,期望北大依旧能够保持其一贯的开放性、自由精神与包容心态,引领潮流,而非将自身牢牢封闭。关于大学校园是否应对外开放这一问题,社会各界持有不同见解。

自2023年9月27日起,中山大学根据社会公共需求,在保证校园正常教学、科研及生活秩序的前提下,开设了针对社会公众的周末及国家法定假日参观预约通道。参观者在预约成功后可选择在特定时段(上午9:00-11:30或下午14:30-17:00)进行校园参观,同时,中山大学也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如课程调整、特殊天气等因素对开放政策作出适时调整。另外,郑州大学也向社会公众正式宣布其校园访客预约系统投入使用,公众可在预定时段进入学校参观,更是受到了网络用户的热烈欢迎。

如今,校园开放已成为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在众多大学中,如北大和清华等名校以出于维护学生安静学习环境的考量,倾向于限制外来人员进入。但是,与社会公众和谐相处,开放参观的举措,不仅能够增强学校的正面形象,还能够提升校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在网络上,很多用户表达了对高校开放的支持与期待,他们认为推广这种开放精神是对社会积极贡献的体现,能够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毕竟,大学是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事实上,高校在考虑是否对外开放时,需要平衡多方利益与需求,包括保障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安全与秩序,同时也需考虑满足公共利益与社会责任。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将是所有高校在未来面临的共同挑战。

众多银行合作火速出入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