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主要演员合影。(图/@宋丹丹)
《家有儿女》自首播以来已经接近20年的时间,那些陪伴这部剧成长的观众现如今也已迈向而立之年。剧中的父亲形象夏东海,至今依然在社交平台上引起热议。夏东海,无疑是这部情景喜剧的关键角色,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育儿智慧,令观众们频频感慨,渴望有这样一个理想的父亲。
夏东海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他不仅仅是个父亲,他代表的是一种现代育儿理念。一个理想的父亲,他不仅能敏锐地洞察到孩子成长中的困难和局限,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反思自身,从而更好地辅助孩子成长。这种双向的“看见”,正是夏东海身上最具魅力的地方。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夏东海的剪辑视频轻松获取了数百万的播放量。网友们热烈地分享他们对于这个角色的回忆,并对他的教育方式进行逐帧分析。他们期待能有一个像夏东海一样的完美父亲,因为“如果我小时候,我爸像他就好了”成了许多人的心声。
在影视作品中,父亲形象多种多样。有朱自清《背影》里在浦口火车站买橘子的寡言中年人,有《我的团长我的团》中“伤心死”的郝兽医,有《小偷家族》里庇佑全家的柴田治。然而,夏东海的形象是连贯而具体的,他展现的不是戏剧化的英雄主义,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关怀。他会在家中炒菜、辅导孩子作业、开家长会,选择做一个有人性温度的普通父亲。
《家有儿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夏东海这一前所未有的“科幻”父亲形象。在BBC的一篇报道中写到,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研究甚少。传统观念认为,父亲的角色主要是经济支柱。然而,现代父亲越来越以敏感、关爱和亲力亲为的形象出现在公共视野中。
意大利心理学家鲁格·肇嘉在《父性》一书中提到,父亲曾经是英雄式、美学理想的代表,但随着父权制的发展,这种形象越来越难以与人类情感产生共鸣,更多的是制度化的职责。而夏东海则打破了这个局限,他柔和、温暖、并且不畏惧表达情感,这种形象让人感到一股强大的温柔力量。
负面父亲形象在影视作品中不少见,有暴力的、情绪失控的,或是对子女刻薄、不思进取的角色。但夏东海与这些角色截然不同,他在毫无血缘关系的刘星身上,践行了心理学家鲁格·肇嘉的理念:父亲身份是一种心理和文化的现象,需要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不断建立,而非仅仅依靠血缘。
夏东海用他的方式教导孩子,无论是赞赏刘星的沟通能力,还是包容刘星的调皮,他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给予孩子们支持和信任。他不仅是刘星的父亲,更是孩子们的人生导师。
在“看到孩子”的同时也“看到自己”,这是夏东海最为闪光的地方。他与妻子刘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偏向急躁和焦虑,而夏东海提供的是更多维度的柔软和商量的空间。他会问刘星:“理想中的爸爸是什么样的?”这种谦逊的姿态,让人们看到一个父亲的努力和成长。
《家有儿女》的总编剧臧里曾参与《我爱我家》等多部经典剧作。在设计夏东海这个角色时,她希望他能够打破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刻板印象,运用更多幽默和宽容。这种父亲形象,让观众们在现实和理想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虽然有些观众认为《家有儿女》的情节过于理想化,但其实这些所谓的“科幻”部分,正是父母应有的常识。一个父亲应该保护子女,一个母亲应该关爱子女,而这些常识有时却被忽视和遗忘。夏东海的存在,提醒我们关注爱的本质,它不仅是理想,更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