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一位来自三峡大学的“励志”大学生王汉源由于考研成功的经历被诸多媒体争相报道,甚至一度登上了人民日报的版面。然而,这本应是一个普通大学生成长的励志故事,却因为其背后的各种纠纷,引发了公众的普遍质疑和热议。
根据报道,三峡大学2019级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王汉源在大二期间曾一连挂科14门,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最终通过努力复习,成功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学校方面对王汉源的事迹大加赞赏,表示他初进大学时还满腔热忱,后来因为课程繁忙和压力过大,大二时才挂科累累。但是,在学业预警后,他决心改变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开始坚持英语打卡,加入假期的科研工作营。经过一个假期的努力,他不仅成绩显著提升,还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考研期间,他更是几度在教室打地铺,争分夺秒学习,最终以392分的初试成绩和总分排名第二的优异成绩成功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
这样一个“逆袭”的故事本应成为全国大学校园里的励志范例,但网上很快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质疑他的成功背后的真实原因。一些消息指出,王汉源的父亲是武汉大学著名的建筑学教授王炎松。网友爆料称,王炎松在其儿子高考成绩不佳,出国考雅思也没有成功时,为儿子操了不少心,甚至影响了正常教学。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王汉源在高中时期便在父亲的帮助下联名发表了多篇建筑相关论文。在三峡大学就读期间,他也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而这些论文的作者列表中常常出现他父亲王炎松的名字。王汉源所发表的其他论文的第一作者也大多来自王炎松关系密切的武汉大学建筑研究总院。
不仅如此,王汉源的考研成绩也存在疑点。据称,他考取的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正是其父亲关系广泛的领域。网传成绩单显示,王汉源在录取前5名中,外语和政治的得分为最低,但两门专业课的得分却是最高,且这两门专业课中有大部分为主观评分项目。这使得人们对其成绩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认为他可能通过父亲的关系和手段拿到了这些成绩。
甚至有爆料人直言这是“赤裸裸的学阀行为”。而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已经被删除,似乎也从某种程度上验证了上述怀疑的真实性。
这一系列事件不仅让公众质疑王汉源的个人努力是否真的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引发了对教育公平和学术操守的广泛讨论。此事到底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还是一个背景作祟的案例,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