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爆棚,口碑撕裂:《云边有个小卖部》电影改编分析》


电影《云边有个小卖部》自6月22日上映以来便引发了广泛关注,截至7月3日累计票房已突破4亿元。然而,这部由张嘉佳亲自改编并执导的电影在豆瓣评分仅为5.1,低于及格线。票房成功而口碑不佳的现象,再次凸显了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门槛。单凭畅销小说的影响力并不能保证电影的成功,尤其是当影视叙事手法有缺陷时。

《云边有个小卖部》小说自2018年首次出版以来,销量一路飙升,至2022年已突破六百万册,成为现象级畅销书。小说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7.4,被称为“一本能将你带回故乡的小说”。2022年宣布影视化的消息引发了书迷的热烈讨论,尤其是关于主角“刘十三”的选角。不少读者认为彭昱畅是“天选刘十三”。在电影上映前,猫眼平台的“想看人数”已突破55万,电影的票房表现也一度令人振奋。

然而,电影上映后,批评声不断。例如,“云边有个小卖部难看”的热搜词条只是短暂出现又迅速被撤。电影的改编手法尤其受到质疑。张嘉佳早在2016年改编的作品《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摆渡人》也经历了类似的问题,豆瓣评分均未达到及格线。

在影片叙事方面,电影《云边有个小卖部》延续了小说的温情基调,故事发生在“云边镇”,通过展现美丽的风景画面试图传递童话般的氛围。然而,电影多采用鸟瞰式全景拍摄手法,虽然展示了世外桃源之美,但在近景和人物细节刻画上却未能突出小镇的独特特色。尽管电影一直保持着暖色调,展现了小说中的“落雨,开花,起风,挂霜”,但无法真正带动观众的情感体验。

此外,电影由于篇幅限制,对小说内容进行了删减,将男女主角的年少关系用八分钟动画呈现,使得刘十三这一角色的成长线遭到弱化。电影中的人物更多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而登场,显得非常扁平化,缺乏深度。这使得观众很难在碎片化的情节中找到完整的情感体验。

主线任务不清晰也是电影的一大败笔。“卖出一千份保单”成为推动情节的动因,但这一线索在剧情发展中被突然中断,破坏了故事的连贯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强行融入的喜剧元素也未能实现预期效果,导致观众对情感无法共鸣,只觉突兀。

亲情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主题,但过于表面的煽情手法很难引起共鸣。例如,贾玲的《你好,李焕英》成功描绘了母女间的真挚情感,赢得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然而,《云边有个小卖部》电影在情感刻画上显得粗糙,仅是经典元素的堆砌,并未达到与观众心灵共振的效果。

总的来说,电影《云边有个小卖部》虽然拥有畅销小说的基础,但在改编过程中未能在叙事手法上实现突破,导致影片在情节、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上均显得碎片化和混乱。电影和小说作为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必须用独特的叙事方法才能呈现完整的故事情感,方能打动观众。跳出小说的成功框架,专注于电影独有的叙事方式,或许才是热门小说影视化真正成功的关键。

众多银行合作火速出入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