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先泼些冷水吧:我认为《周处除三害》目前在影评界的高分潮浪已渐趋平稳。在豆瓣上,评分一度攀升至8.4分,但似乎未能再前行到8.5分,反而随着评分人数的骤增,逐渐下滑至8.2分。
其实当大批慕名前来的观众带着极高期待入场后,很多人发现这部电影并没有达到他们所设想的高度,近日更是浮现出不少冷静甚至失望的中评声声(虽然差评相对少见)。在被大量关注和放大聚焦的过程中,《周处除三害》的优点与瑕疵无所遁形,光环和滤镜效果大幅减弱,但它仍然极受观众喜爱。
诚然,一些观影经验丰富的影迷提到,与《大佛普拉斯》《阳光普照》等电影相比,或许存在一定差距,但就影响力和深远意义而言,《周处除三害》堪称近十年来对于中国内地观众最为特殊的一部台湾电影。这部电影的内地公映,为两岸之间原本日益收窄乃至中断的文化交流再次搭起了桥梁。
近些年,中国台湾、香港以及内地的电影市场各自为政,彼此间的交流合作日渐减少。例如主演阮经天,他在内地发展多年,却始终未能大放异彩。然而回归拍摄之后,他却参与了这样一部备受欢迎的影片。
在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影响下,内地的电影市场与港台市场相较之下存在太多的制约。本土化的港片和台片在内地院线几乎不予上映,即便上映也难以获得相应的关注度。至于港人北上参与的合拍片,多数观众评价不高。
就《周处除三害》而言,其中包含了黑社会仇杀、向神祇请示、不顾一切的杀戮等元素,这些都是目前只有在港台影坛才能看到的特色。得益于多年的教育和文化积淀,内地观众普遍秉持唯物主义,对于封建迷信的题材并不感冒,这就导致了某些类型的作品难以产生,即便制作出来也难以令人信服。
与内地不同,港台地区的观众成长环境不尽相同,一些在内地看来异常的题材,却能在那里找到合适的表达土壤。显然,环境与文化的差异,让华语地区能产生风格迥异的电影作品。
几年来,内地观众很少有机会正经欣赏到港台电影的精彩。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优秀的港台电影尚属陌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处除三害》的上映无疑是一股新鲜的文化气息。它带来的不仅是题材和尺度上的创新,对于内地市场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差异化补充。
近日来,无数二创作品围绕《周处除三害》涌现,例如对灵舍灭邪教名场面的讨论热潮、对传统仪式掷杯筊的科普,以及对佛教“三毒”贪嗔痴的深入解析。说到底,新鲜感、过瘾体验和趣味性,正是激发观众持续关注和提升作品热度的关键动力。
对于两岸三地电影类型差异的话题,似乎已经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现如今,《周处除三害》的公映使我们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并为电影带来了惊喜和震撼。只要能让观众意识到电影题材类型的多样性,这无疑是一大功德。那么,即便《周处除三害》被过誉,它的火热也理所应当。让我们见证它更加光辉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