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儿童电影的缺失:一部独特儿童电影带来的反思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近几年我们几乎看不到儿童电影了。除了动画电影,真人儿童电影似乎成了一片空白。这样的空白不仅让儿童缺少了一部分精神食粮,也让我们逐渐模糊和失焦了对另一群体生活状态的认知。

而最近,就上映了一部非常天马行空的儿童电影,叫做《朱同在三年级失去了超能力》。这个名字真是挺绕口的,在去看之前愣是反复说了好几遍。这部电影的评分很高,目前已经获得了几个奖项,属于那种看过的人都说好的作品。

影片以巧妙的方式,在观众初识它的那一刻便加深了印象,而它的内容则真实地展现了一个三年级小学生的一天——一个非标准、不快乐,且心事重重的三年级小学生。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观看。

小时候,我们经常听到大人说:“读书有什么难的?”懂得其实都懂,如果自己不是一个三好学生,读书简直就是一件天大的难事。在影片的一开头,朱同挤在公交车里愁眉苦脸,心里想着:“姥姥常问我今天在学校有什么好事啊?我绞尽脑汁总想琢磨出点好事,可真是一点好事也没有。”

朱同的一天可以说没有好事,他下车的时候早饭在车上被挤掉了,只剩下豆浆还撒了不少。飞奔去上学,到头来还是被记了迟到。考试只考了36分,不敢让家长签名,试图让小卖部老板伪装最后还被识破了。上课课本丢了,出去找课本时遇到领导视察,谎称自己是另一个班的结果还是被发现了。中午买午饭,路边摊被城管收走了,站在路边又被小混混拉到游戏厅恐吓,参与了一场混战最后口袋里的鸡蛋还碎了。在学校里,老师不待见他,同学也不喜欢他,上学和上坟的区别不大。

朱同的“超能力”是为了应对这些生活中的糟心事而产生的。当他考试不及格又不想给家长签字时,有一只大鸟会把他的卷子从包里偷走;当老师问他卷子去哪了,又有外星人来为他解围;而老师亲笔写了告状信让他带回家时,他会碰到一个吃纸的怪物将告状信吃掉。在楼道里流窜遇见校领导时,他还能立马隐身。

这些超能力虽然看似不切实际,却都是我们小时候梦寐以求的。当然,超能力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操蛋的生活,更是为了展示朱同真正的个人创意和无限的想象力。在语文课上,老师让满分作文的优等生和0分作文的差生结对子,朱同希望的女主变成了一朵小花,最后被蜜蜂带走了。

在同学的建议下,朱同在手心写了一个“好”字,结果看到烟花,并画在了黑板上,虽然结果是被校领导训斥了一顿,还得擦干净才能回家。不过这一天也不全是坏事,唯一的好事是朱同被选中去参加广播体操比赛,这也是他唯一被认可的一次。

电影虽然没有详细描述朱同的家庭情况,但从只言片语可以感受到家庭对他的“期望”以及期待落空后的失望。通过朱同的一天,也能看到其他孩子的问题。贺娜,一个作文满分的学生,总是嚼口香糖,去游戏厅颇有大姐大的派头,但因为爱翻同学的东西逃不了被请家长的命运。

在学校办公室,朱同认识了另一个“问题小孩”张秋。他能预判父亲的行为模式,在挨揍前做点保护措施,还能给朱同提供写检查的方法论。聪明是真聪明,但也真不喜欢学习。

至于好学生,片中虽然没大量篇幅,但也能感受到他们背后的挣扎。好学生刘诗瑶是个不用老师操心更不用家长操心的完美小孩,她会在课间帮老师拿东西,即便老师说了水杯太沉不用她拿,她还是会坚持帮忙。检查纪律的徐建立是老师的好帮手,但那些找朱同麻烦的小混混也是他找来的。

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孩子们复杂、多样的世界,揭示了他们内心的无奈和梦想。我们在朱同的一天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仿佛一场中式梦核,童年的色调总是泛黄的,带有一丝安哲罗普洛斯的灰白。让我们回忆起那个没有996和KPI,只焦虑于没做完作业和考试成绩的年代。

电影虽然叫《朱同在三年级失去了超能力》,但其实是拍给已经失去超能力的我们。每一个观看电影的瞬间,那些记忆中的旧日图景拖拽着我们回到那个年代。让我们在怀念与反思中,重温那份童稚和质朴。

众多银行合作火速出入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