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戛纳金棕榈得主电影《坠落的审判》在中国的首映,成了社交平台热议的焦点,但焦点却不是电影本身,而是首映活动中的两位男性嘉宾表现,不禁让人再次审视性别话题在公共讨论空间中的地位。电影所探讨的女性议题和权力关系,似乎都被背后的父权结构所掩盖。
电影的首映在北京大学举办,原意旨在深度探讨电影中的女性主义内涵。来宾包括拥有批判精神的女性学者戴锦华和知名男性学者董强,以及话语权强大的主持人陈铭。然而,本应关注女性视角的对话,竟被两位男性学者把控全场,掀起了一阵论战。
事实上,男性嘉宾的表现不尽人意。董强教授一上来就表现出对女导演年轻貌美的意外,虽然他试图表达赞叹,但重复表达这一点,却显得过分着眼于外在形象。他甚至在对话会进行时有所走神,用手机拍摄现场,显得并未全心投入。
主持人陈铭的发言亦值得商榷,当戴锦华老师试图解读电影中的性别权力构造时,陈铭似乎并未给予足够关注,反而将讨论引向男女对立的方向。只见他在提及女性议题时,总是有意回避,让这些议题在一系列艰涩的专业术语中迷失方向。
此次活动让观众感受到,当女性力图在文化产业中发声时,仍需要与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斗争。两位学者的演出,凸显出避重就轻与空谈的问题,从而引发台下不少观众的失望和抗议。尤其是董强教授绕弯子的发言以及陈铭的空洞长篇大论,更是成了其学术傲慢的写照。
对此,我们有必要反思。为什么女性创作与视角,偏偏在公共领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为什么两位教授和主持人的言行,如此轻易地抢夺女性电影的讨论权?
然而,在另一次活动中,全女性嘉宾的对谈却显得如此不同。导演茹斯汀·特里耶与女导演杨荔钠、女演员齐溪的交流充满了互相尊重和理解。在这样的场合下,讨论聚焦于电影本身及其对女性形象的探索,而不是泛泛而谈或展现学识。
现实告诉我们,谋求在性别平等的道路上前进,不仅需要女性创作家的坚守和努力,同样需要社会各界对这些创作投以关注的目光,赋予它们应有的重量。只有这样,献给婚姻和女性议题的深刻电影才能获得它们理所应得的评价与认同,而不是在一次次的“爹味”学术表演中被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