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云南山区世世代代的稻农们纷纷选择不再种植水稻后,这其中的深远影响究竟意味着什么?纪录片《问稻》在绿色和平与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鸭先知文化节”上放映,讲述了这些农民在面对这一巨大变化时的故事。
《问稻》中的五位农民,曾在2004年参加绿色和平的“稻米之路”项目,并用摄影记录下了少数民族传统的稻作方式。在这些影像中,攀天阁的阿四妹说:“水稻是我们的生命”。因为在这种传统农业模式中,水稻不仅给人提供食物,还用于喂养牲畜,畜禽粪便则用于堆肥,完成了一个闭环的循环系统。然而,十年后,这五位农民中只有阿四妹还在坚持种植水稻。
纪录片的导演问阿四妹认为稻米的合理售价是多少,她的回答是每公斤至少100元,但现实中稻谷的价格仅为2-3元一公斤。这也反映了农民所面临的巨大经济压力。由于农产品价格低廉,而生活费用日益增加,许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或改种其他经济作物。
气候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云南省气温显著升高,降水量波动增加且总体减少。冬春季节的连年干旱,尤其令农民头疼。从农作物种植的关键期缺水,到旱季和雨季降水过于集中,都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云南复杂地形也增加了水资源管理的难度。大部分人口和农业集中在山区的小盆地上,水资源难以储存和利用。纪录片中提到,阿四妹的村子依赖从山上引水的水渠进行灌溉,但春旱时节水源紧张,村民为了争水常引发冲突。阿四妹和儿子甚至需要在放水时通宵看管水渠,以防有人偷水。
这些问题让农民们倍感压力。很多农民提到,不确定的气候变化和农产品市场波动成为收入的最大不稳定因素。在气候波动的年份,农产品价格波动更加剧烈,无论好坏,年终收入都难以预料。尽管现代农业技术有所进步,但无法避免“靠天吃饭”的现实。无论修水渠、打井、建大棚,农业对天气的依赖还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影片中展示的传统农业智慧在气候变化中彰显了其独特的价值。由于农民不再留种,勐宋地区许多地方品种消失。而这些地方品种相较于商用种子,更能适应当地环境,具有更强的抗逆性。农技员黎叔找到的唯一一种“当家品种”,即便不用化肥也有稳定收成。这些传统种子的减少直接威胁到未来育种体系的基础,使得农民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更难找到合适的种子。
云南的梯田农业也有一套复杂的水管理措施,能够在干旱时节保证水源,在洪水时防止土壤流失。然而, 随着乡村劳动力的减少,每年所需的梯田整修越来越难,相关技艺也逐渐失传。
《问稻》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传统农业的智慧以及农民们深深的无奈与坚持。气候变化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稻作方式,也许这些古老的方法在未来面对气候变化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不让传统智慧在下一代中失传,我们需要采取行动保护这些经验与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