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可谓是国产片的黄金战场,然而在一众强敌环绕之下,《红毯先生》却意外地落在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夹击中。这部电影与周围的热血、励志风暴相比,纯喜剧的设定似乎难以调动大众情绪。
《红毯先生》之所以难以吸引观众,可能正是因为其内藏的讽刺性质。讽刺喜剧之妙在于颠覆权威,通过对高高在上形象的嘲弄来寻找共鸣。但是,这种独特的幽默感显然与大多数观众的口味不符,导致所谓的讽刺变味成了一段自娱自乐的表演。
电影中刘德华扮演的大明星形象与他本人在现实中树立的完美典范形成强烈对比,但这种自嘲式的逆转并不见得能打动广大层面的观众。相较而言,《年会不能停!》用讽刺手法揭露职场问题,显然更符合大众情绪,尽管结局过于理想化也能成为观众情绪发泄的窗口。
借助刘德华和导演宁浩的身份,电影试图展示明星和幕后人员的挣扎与无奈,但这种自述式的碎片化表达往往力不从心,反而弱化了整体叙事结构的完整性。观众很难从宁浩的身上感受到真正的讽刺之痛,毕竟他本人也是混迹于电影商业圈的一员。
讽刺内容固然深刻,但所谓的”优雅喜剧”却在春节这样的大众化时段显得格格不入。长镜头和节奏明显的慢节奏在本该笑声不断的春节档中寂静无声,这无疑是电影上映时机选择的一个误差。《红毯先生》中的讽刺元素,虽然理智上触达观众,却忽略了情感上的引导与共鸣。
《红毯先生》的讽刺与奋斗,迥异于春节期间观众期待的轻松和团圆氛围。此番格格不入或许反映出制作团队与观众之间的沟通障碍。在宁浩口中的”沟通障碍”也许并非仅仅存在于影片内,更显现在电影如何触达这个最为多元的春节档期观众群体上。《红毯先生》愿景宏大,却似乎未能正确读懂观众心理,最终导致了与期待值的背离。